教宗论圣乐

教宗论圣乐(2011-06-07 10:13:58)[编辑][删除]
标签: 礼仪生活文化
目前,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就是非圣乐,甚至是流行音乐侵入教会神圣的礼仪,践踏、亵渎天主的工程。

教宗再次强调圣乐在礼仪中的重要性,以保护礼仪的神圣,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礼仪中的音乐。

圣乐发展要忠于传统并给予礼仪尊严

刊登日期: 2011. 06. 01

标签连结 : 歌咏团, 圣乐学院, 额我略圣歌

为庆祝宗座圣乐学院创立一百周年纪念,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致圣座教育部长泽浓枢机主教的信函中表示:「教会是礼仪真正的主题,为此,圣乐必须能带动民众主动参与,回复礼仪的祈祷、庄严和美丽的意义。」

当前流行音乐可能对礼仪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一个世纪前则是歌剧的韵味影响礼仪,因此当时教宗庇护十世决意不让圣乐被那些不能相称表达出音符与神圣礼仪意义间密切关连的乐谱所取代。

在信函中,教宗本笃说:「为此,教宗庇护十世于一九一一年创办圣乐高级学校,二十年后教宗庇护十一世将它提升为宗座圣乐学院。」信函解释:「教宗庇护十世之所以着手进行的『深入改革』,因为他察觉教会需要有一个圣乐教学与研究中心,能将教宗的指示以忠实并胜任的方式,传达给作曲家、歌咏团指挥和礼仪专家。」

教宗本笃十六世强调,他认为「特别珍贵」的一面是,即使在今日自然的演变中,仍然可以发现「教会在礼仪圣乐训导方面的基本连续性」。

他写道:「在近代,教宗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二世都重申圣乐的宗旨和传统的基本准则,那就是祈祷、庄严和美丽的意涵;完全遵照礼仪的本文和姿势;带动信众的参与,也因此要能合情合理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同时保有普世性。」

他续说:「额我略圣歌该具有优先的地位,它是圣乐最高的典范,同时也该明智地重用其它的表达形式,尤其是复调乐曲,这些都是教会的礼仪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再就是歌咏团,尤其是主教座堂歌咏团的重要性。」

然而,教宗也提到:「我们必须始终自问:谁是礼仪真正的主题?答案很简单:教会。」他明确地说:「不是个人或团体在举行礼仪,礼仪主要是天主通过教会的行动,礼仪有它的历史、丰富的传统和它的创造性。」

教宗本笃指出:「礼仪因着健康的传统与合法的发展两者间保持的正确和不断的关系而存在,圣乐也是如此。」

最后,他说:「要始终牢记大公会议的教父们明确强调的这两个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因为传统是个活生生的事实,在其自身内包括发展和进步的原则。」

Benedict XVI Underlines Continuity of Sacred Music

Says Tradition Rightly Lives Alongside Progress

VATICAN CITY, MAY 31, 2011 (Zenit.org).- Benedict XVI is underlining the continuity of sacred music that stretches back to the “authentic and glorious tradition” begun by St. Gregory the Great.

In a letter address to Cardinal Zenon Grocholewski, grand chancellor of the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Sacred Music, the Pope called the centenary of its foundation an “important event,” and a “reason for joy for all the cultivators of sacred music.”

Plac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stitute in context, the Pontiff recalled that Pius X founded the institute in 1911, eight years after publishing an instruction on sacred music issued “motu proprio,” titled “Tra le Sollcitudini” (Among the Cares).

With the instruction, Benedict XVI recalled, Pius X “carried out a profound reform in the field of sacred music, returning to the great tradition of the Church against the influences exercised by profane music, especially operatic.”

The German Pope continued: “This masterful intervention needed, for its realization in the universal Church, a center of study and teaching that could transmit, in a faithful and qualified way, the lines indicated by the Supreme Pontiff, in keeping with the authentic and glorious tradition that goes back to St. Gregory the Great.

“Hence, in the span of the last 100 years, this institution has assimilated, elaborated and transmitted the doctrinal and pastoral contents of the pontifical documents, as well as of Vatican Council II, concerning sacred music, so that they can illumine and guide the work of composers, of chapel maestros, of liturgists, of musicians and of all formators in this field.”

Benedict XVI then highlighted the “essential continuity of the teaching on sacred music in the liturgy.”

Even modern Popes, he continued, such as Paul VI and John Paul II, reaffirmed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iliar constitution ‘Sacrosanctum Concilium,’ […] the end of sacred music, namely,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sanctification of the faithful,’ and the fundamental criteria of Tradition.”

He noted several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 of sacred music, such as “the sense of prayer, of dignity and of beauty,” “the primacy of Gregorian chant, as supreme model of sacred music,”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hola cantorum.'”

Benedict XVI said the more traditional forms of sacred music have been “considered expressions of a conception that responded to a past to be overcome and neglected, because it limited the liber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ies.”

“However,” he countered, “we must always ask ourselves again: Who is the authentic subject of the liturgy?”

“The answer is simple, the Church” the Pope answered. “Not the individual or the group that celebrates the liturgy, it is first of all the action of God through the Church, which has her history, her rich tradition and her creativity.”

“The liturgy, and consequently sacred music,” the Pontiff explained, “lives from a correct and constant relation between healthy ‘traditio’ and legitimate ‘progressio.'”

Benedict XVI then urged the institute, “on the basis of these solid and sure elements, to which are added an age-old experience,” to continued “with renewed impetus and commitment your service in the professional 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y acquire a serious and profound competency in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sacred music.”

“Thus,” he concluded, “this Pontifical Institute will continue to offer a valid contribution for the formation, in this field, of the pastors and lay faithful in the different particular Churches, fostering also an adequate discern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musical compositions used in liturgical celebrations.”

Leave a comment »

弥撒中三重举扬

最近,一位年长的神父对我说:“你举扬圣体时举得太低了。我求求你举扬圣体时,要举得高一些。”本人非常理解老神父的想法、做法及说法。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受到脱利腾的影响,抱怨本人圣体举得太低,实在不足为奇!而且,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举祭的司铎,举扬圣体过高,十分普遍。
最近,拜读的how not to say(如何正确举行弥撒)礼仪新书,使我想起弥撒中所谓的“三次举扬”,高度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
第一次就是司铎拿起面饼、葡萄酒,念上主万有的天主……《弥撒经书总论》说:主祭在祭台上双手将它们稍微举起即可(参阅141)。
第二次就是举扬圣体、圣血。文件的要求,依照各地习俗,向信众显示圣体(参阅150,179)。若理解没有偏差的话,显示一定不是象目前十分普遍的高举。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很多司铎以为是对的,以为要这样做。老神父抱怨的背景就是由于梵二前做拉丁背向教友的弥撒,所以,要把圣体举得很高,教友才会看到;而且,中世纪的教友有一个不良的习惯,以瞻仰圣体代替领圣体,甚至跑好几个堂区,为了看举扬圣体。可是,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是在梵二后,不再是拉丁,而是地方方言语;不再是背向教友,而是面对面。因此,文件说,显示是对的,正确的。

第三次就是主祭念圣三颂。文件说:“高举”(151)。因此,这次是最高的,这才是基督受举扬的时刻,也是关键的时刻。
或许为某些人而言,注意这些细节是无聊的事情,但真正从礼仪的角度及神学而言,是非常有意义,只是我们不明白要表达的意义。教宗在《爱德的圣事》中提到,庆祝的艺术(ars celebrandi)很可能要司铎把礼仪的意义及美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Leave a comment »

为什么不“主与你们同在”

昨天,因邢主教之邀,在徐家汇主教府与上海教区的神父分享一本即将面世的礼仪新书:how not to say mass,《如何正确地举行弥撒》。 分享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共90分钟。

1、感恩祭中的标记

2、主礼的角色

3、司铎应尊重梵二后感恩祭的结构

分享结束后,一位铎兄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们弥撒中不应该说:“愿主与你们同在”,应该说“主与你们同在”。或许是我说不可以,说得太快了,我没有问他的理由和原因。 其实,弥撒中所用经文、动作都蕴藏着深意与神学思想、圣经传统等,撇开这一切,就象这位铎兄所言的:“主与你们同在”比“愿主与你们同在更好”。 于是,我说拉丁原文是:Dominus vobiscum (sit)。这是拉丁文虚拟式的表达法,只不过省略了动词 esse虚拟式的第三人称(sit),表达一种希望与愿望。 再者,我解释了英文中对称的翻译The Lord be with you. 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这是英文may The Lord be with you的省略。 接着他问,拉丁和英文均可省略,为什么中文不能省略“愿”呢? 我答复说,意义完全不一样。 1、愿主与你们同在,表达一种希望、愿望以及主基督亲临于举行礼仪的团体更加明显。此外,表达希望、愿望的“愿主与你们同在”也是一种祈祷,使每人都得到感恩祭的效果,好使人人都能皈依,加深与天主、基督的关系。 2、主与你们同在,不是愿望,是事实的陈述。主礼不可能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因为,主礼不知道他们灵魂的状况,即不知道是否处于恩宠的状态。 此外,前者亦具有圣经的基础。正如波阿次对收割的仆人所说的:“愿上主与你们同在”。这种表达在圣经中比比皆是,“愿上主祝福你们”……(户6:24-26)。耶稣复活后对宗徒说:“愿你们平安”! 最后,不管怎么样,前者是官方正式的翻译,司铎没有权力随意修改,退一千步讲,“主与你们同在”将来有可能成为弥撒中的致候用语,在没有经教会批准之前,只能使用前者,这是每位司铎应有的态度。

Leave a comment »

耶稣与圣神

耶稣与圣神
教会传统以老鹰喻为若望福音的象征,说明若望福音神学思想的深度。
今天的读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的读经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耶稣回归父家;2、圣神的角色。
1、耶稣回归父家
耶稣带着使命从天父那里来——a Patre, from the Father,当他完成父交给他使命的时,他回到父那里去,ad Patrem, to the Father.
今天的诵读提到了这样的事实:“虽然他是天主的独生子,却为了我们而成为象我们一样的人,使我们成为他的弟兄。他现在带着人性到他天父前,为能借他而吸引所有的弟兄。”
2、圣神的角色
虽然,若望福音没有被喻为圣神的福音,但在若望福音中,圣神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若望笔下的圣神非常重要,因此,圣史在第一章中就提到圣神以鸽子的形象降下,后来在第三章、七章等等,都指出圣神的角色,说明圣神的重要性。
同样,今天的福音也提到圣神的角色。“他必要教训你们一切,也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圣神的角色不但引导、圣化,而且感动人相信基督。圣神引导了保禄及巴尔纳伯传扬福音,使人归依基督;圣神感动吕考尼雅的吕斯特辣、德尔贝人相信保禄及巴尔纳伯所传扬的福音,相信基督、接受了基督。这是圣神的工作,因为,圣保禄说:除非受圣神的感动,没有一个人能相信、呼喊耶稣基督为主的。(格前12:3)。
今天的福音为我们有何启发呢?
1、我们象耶稣一样有朝一日要回到父那里。今天的集祷经这样祈祷:“……使我們在變幻的現世中,一心嚮往真福的所在,”天父是我们人类大家庭的方向与终点。我们如今尚在旅途中,当我们完成天主交给我们的使命时,我们也要回到父家,如同耶稣一样。你是否正走在迈向天父的路上呢?
2、圣神的工作就是引导、圣化及感动。今天你是否随从圣神的引导、圣化及感动呢?

Leave a comment »

Culmen et Fons

Culmen et Fons

Leave a comment »

掰开面饼

掰开面饼

 

为什么神父在祝圣圣体前念:“他分开面饼,交给他的门徒说……”而不分开面饼,直到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时才掰开呢?我想很多神父都有这样的疑问,所以,为使动作富有意义,有些神父真的在祝圣圣体时把面饼掰开。不吝赐教!

 

 

在回答为什么祝圣圣体时不掰开面饼前,我想起在《救赎圣事训令》中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救赎圣事训令》55#说:“有些地方出现一项流弊,即司祭在弥撒圣祭祝圣圣体的一刻把祭饼擘开。这流弊与教会传统相违,应备受谴责,并急须改正。”

 

拉丁礼的传统为何不按照仪式(not ritually: 即不按所念的经文)在祝圣圣体时掰开面饼的理由很多,我们现说明如下:

建立圣体的叙述描述了基督的四个动作:拿起面饼、感谢赞颂、掰开和分给门徒。这四个动作形成圣公会礼仪学家额我略迪克斯所谓的感恩圣事的轮廓。

 

的确,拉丁教会按这四个动作的仪式构建感恩礼仪和领圣体礼。呈献礼品表达拿起面饼;感谢赞颂是感恩经的核心;除免世罪天主羔羊时,掰开面饼;交给他的门徒即是领圣体。

由于建立圣体的叙述在感恩经之内,所以,建立圣体的叙述是属于在赞谢赞颂天主圣父的范围之内。最好感谢赞颂的行动就是道成人身的基督的逾越奥迹。在建立圣体叙述中,教会把基督的行动和继续举行这纪念性的事件与圣父连在一起。这种纪念的仪式不仅仅局限于圣体圣血的实体转变,也包括追念死而复活、升天,基督整个救恩奥迹的临现。没有其他感谢赞颂的行动可与感恩礼中对圣父的感谢赞颂比拟的。

由于感恩祈祷的目的是向圣父献上感谢赞颂,所以,当念“你们大家拿去吃时”,对信友直接戏剧性的动作,如掰开面饼,是不对的,的确模糊此时仪式的本质意义。

因此,按照上述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司铎在祝圣体圣血后向信友举扬圣体对血的习俗是不合适的。从神学的角度而言,举扬圣体圣血的动作对祝圣体血的有效性不是绝对必要的,如同部分东方礼中没有此动作一样。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举扬圣体、圣血的确是满全信友们渴望瞻仰圣体、圣血的愿望。

举扬圣体、圣血的起源已有一千多年了的历史了,并且已成了普世教会礼仪的一部分,所以,这仪式不但引导,而且培养教友对‘基督真实临在’的信德已长达数世纪。因此,此仪式应视为是礼仪发展的一个合法仪式。我认为在祝圣前掰开面饼则不能视为同一的情况,不是因为它该受谴责。

 

罗马礼在感恩经之后,以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伴同掰开圣体放入圣血是强调我们分享我们的救世主——基督,而不是普通的面包。我们参与的是祭献性的宴会。这信德加强了我们对仁慈和平安的渴求。因此,在尚未结束感恩赞颂之前,在祝圣这前掰开面饼与这个意义相抵触。

最后,尽管说服力稍弱些,但可以从礼式逻辑的观点中得出结论。如果“他分开面饼”一定需要仪式动作的伴同,那么,同样地也适用于“他交给门徒们”。不言而喻,我们必须在念祝圣经文之前把面饼分给每个人。我不能想像分送葡萄酒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这种推论和说法是荒唐,不合情理的,但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礼仪的经文需要动作的伴同,特别是当礼仪本身以更全面的方式说明其最深的意义时。

Leave a comment »

Hello world!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Comments (1) »

生命诚可贵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1965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瑞士摄影师伦纳特·尼尔森拍摄的正在发育中的胎儿照片,一时之间引发巨大轰动。几天之内,胎儿发育照的完整印刷版便售出800万份。虽然40多年过来了,但这些照片给人的震撼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有稍减。  


  5周大的胎儿。此时的胎儿只有大约9毫米长。面部正在发育,嘴巴、鼻孔和眼睛正在形成。

 
 

10周大胎儿眼睑半闭

 

 

 

 

10周大的胎儿。此时的眼睑半闭,几周内会完全闭合
 
 
 
 

16周大的胎儿。小家伙用手探索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的环境。

 

 

 

 
 
此时的胎儿已可以抓拉长长的脐带,骨骼主要由软骨构成,血管透过薄薄的皮肤,清晰可见
 

 

18周大的胎儿。此时的身长大约在14厘米左右,能够感知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声音。

 

 
 
 
20周大的胎儿。此时的身长大约在20厘米左右,小脑袋上长满胎毛。
 
 
 
 
 
 
 
 
 
 
 
 
 
 

Leave a comment »

付出代价,成为门徒

 

我认识两个教友学生,他们今年都已上了大学。只是上的大学不同,一个是一本的,另一是二本。为什么不同呢?原因理由很简单,一本的那个学生是他满足了一本大学的要求,如分数、志愿等。第二个达不到一本的条件和要求,故只能上二本。

今天的福音则指出我们成为基督门徒的条件和要求。

福音中提出三个条件、要求。

1、更爱基督

如果誰來跟隨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这里,我们不能按字面来理解这话的意思。这是闪族语言中的夸张法。我们也有如此表达的习惯:短命难看,死人好……耶稣所说的、原文的「恨」字不是要求我们恼恨父亲、母亲和家人,而是指一种价值的判断,而是更爱天主、基督、多爱天主,少爱家人。因此,「恼恨」不是要讨厌家人,而是强调要爱基督胜过爱他们。正如我们经常念的天主十诫:爱天主在万有之上。我经常痛苦地感受到这个事实:一位年轻的男子或女子得到明确的召叫,决定把天主放在首位,去当神父或加入修会;然而他们的父母却坚决反对,拚命施压,不惜以断绝家庭关系相威胁,迫使子女放弃圣召──彷佛子女回应圣召之时,是家庭的大灾祸。

反省:你是否更爱基督?正如耶稣问:西满你比其他人更爱我吗?

2、背十字架,在我后面走

不論誰,如果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这是耶稣提出的第二个要求。

背十字架」在今天已是一句成语,今天的十字架往往是装饰品,是美的象征;但在耶稣的时代,十字架是极残酷的刑罚,是处死的刑具。耶稣的门徒看见过他们的老师背着十字架走往加尔瓦略山,在那里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因此,对他们和对后来的基督信徒们来说,「背十字架」表示牺牲的程度,接受痛苦、生活中的困难、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就是背十字架。

这个要求的重点不只是十字架,而且也是「跟在耶稣后面走」。跟随耶稣的人必须让耶稣作「主」、作「师傅」,让他带领我们背十字架,明白背十字架的意义。因为,基督已在我们之前背了十字架,所以,门徒要跟在祂后面行走,仔细观看师傅如何面对一切,学习祂的态度。

反省:你是否背起了生活中的十字架,如同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向加尔瓦略山?

3、舍弃所有

你們中不論是誰,如果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当路加这样说的时候,是因为当时的团体,相当富裕。在路加圣史的眼中,财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以此作为火炫耀、标榜自己的资本。我昨天从苍南回来,听到一则非常有基督徒味的广告,那是孩子说的:幸福的人要帮助不幸福人,这样幸福的人才会更幸福。

当然,舍弃所有不仅指对财物的舍弃,也包括对时间、地位、权力、名利、本性、私欲偏情的放弃、三司五官的舍弃。你舍弃了什么呢?

Leave a comment »

再次献血成功

     记得05年从苍南调回温州工作时,曾献过一次血,共200CC。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午时分路过献血站,事情就这样搞定了。
     自去年回国以来,一直想再次献血,未能如愿以偿。复活节后去过一次,但没有成功,因为前一天的晚上熬夜和应
酬,检查的结果不理想。他们要我一个月后再去。今天外出运动时,突然想起来,这几天生活较平静,没有太多应酬,想一定会成功。果然不出所料。
     虽是两次同样的献血,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其表现如下:
     数量不同。上次只有200CC,这次400CC.
     地点不同。上次在献血中心,而这次就在五马街路口采血车上。
     时间不同。上次是中年,这次是下午。
 
    献血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但是可从献血的结果中得知身体的状况,因此,献血成功是身体健康的标记。
    我一直在想趁我身体还行的时候,多献几次;否则,一旦身体不佳时,如胆固醇、甘油三脂高或其他等。那时,献血便成为一厢情愿。正如胡铎所说的,你还可以献血,我想献血,也没有人要。岂不遗憾!
    

Leave a comment »

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6618-21125-711-13 1322-30

旧约十二小先知中有一个很美的故事,即约纳先知的故事。

天主要他到当时尼尼微去,向当地人宣讲,好使他们回头改正,弃恶从善。但他没有......

这个故事的重要十分明显,天主爱所有的人,天主的救恩不只为以色列选民,而是为所有的人而准备的。简言之,天主的救恩是普遍的。

天主爱所有的人,天主的救恩是普遍的是今天礼仪中读经的主题。

读经一说:上主这样说:「我要聚集外邦人和所有说各种语言的人。他们都要前来,瞻仰我的荣耀。我要在他们要从各民族中骑马、乘车、坐轿、骑骡、骑独峰驼,把你们全部的弟兄送到我的圣山耶路撒冷来.天主主动地要聚集外邦人所有说各种语言的人。他们都要前来,瞻仰我的荣耀。从前,梅瑟只不过从天主的背后瞥见天主的光荣,现在所有的民族都看到天主的光荣了。不但如此,他们要从各民族中骑马、乘车、坐轿、骑骡、骑独峰驼,把你们全部的弟兄送到我的圣山耶路撒冷来。这完全表达了天主爱所有的人,救恩是为所有的人而准备的。

今天的福音延续了读经一的思想。

福音说:将来从东方、从西方、从北方、从南方,都有人来,在天主的国里欢宴。所谓的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是指世界的四面八方,全世界,全人类都有可能在天主的国里享受荣福。耶稣提醒当时的人,天主不只是以色列人的天主,而是全人类的天主;耶稣所建立的天国是为所有的人,耶稣所带有的救恩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宗派和组织,而是为所有的民族。

基督的救恩是普世性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主教们在当时宗座代表刚恒毅总主教的领导下,曾在上海举行会议。会议后全体去佘山朝圣, 在进教之佑圣母像前, 公诵一篇奉献中国于圣母诵。 这篇经文后来在中国广为流行。 其中有一句这样祈求圣母的话,说:

恳求怜视中国亿万人民,皆尔圣子圣血所赎,尔大功之转求, 赐之同归耶稣圣心以得生命圣德之源,而共成一栈一牧。

这句经文十足表达了我们对基督救恩普遍性的信念。我们相信,中国的亿万人民也都是耶稣圣血所救赎的。我们也都有名分同归耶稣圣心,共享耶稣带给我们的救恩。我们也都可以希望与普世教会共融,而共成一栈一牧。

总之,本主日的弥撒礼仪给我们指出了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虽然如此,今天的福音不排除个人的努力。耶稣说,你们应该竭力由窄门进去,因为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读经二也有类似的说法:各种惩戒,在当时,似乎不是乐事,而是苦事;可是,以后,为那些这样受过训练的人,就会结出正义与和平的果实。同时,耶稣告诫他们要把握时机,因为将来有许多人,要想进去,却不能进去。等到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才站在外面敲门,说:『主!请给我们开门吧!』家主要回答你们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这说明进入天国也具有时间性。

这些话语的宗旨是强调进天国的困难及条件的严格,劝勉人们生活谨慎,及时准备善终,这样才不致将来被摈弃在门外,进不了天堂。生活要圣洁、行为要正直,“直到基督的日子,常是洁净无瑕,赖耶稣基督满结义德的果实,为光荣赞美天主”(斐111)免得被拒绝在门外。即使跟基督一起吃过、喝过被拒之门外还是有可能的。Believe what you read, teach what you believe, and practice what you teach

那么,今天的读经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1、基督带来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天国是为所有的人。这就是我们大公教会的精神,我们不说只有我们信天主的人能得救,这样天国上的人太少了。

2、耶稣提醒我们,不要以为领洗是进入天国的通行证和门票,只要向售票员——天主——出示门票,就可以进入天国;又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经常参与弥撒,及领受过耶稣基督的体血,便不再努力,以为自己已有资格进入天国。可是,虽已参加教会却不坚守爱德,身在教内而心在教外的人,仍旧不能得救。

各位,一言以蔽之,今天的读经给我们指出了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Leave a comment »

圣母升天

圣母升天

121-610格前 1520-26139-56

前言:厄里亚升天的故事

各位教会,今天,天主教会庆祝圣母荣召升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荣福玫瑰经第四端的奥迹。教友们非常重视和喜爱这个瞻礼。

教宗庇护十二世于一九五0年,宣布圣母玛利亚灵魂肉身蒙召升天是教友当信的道理。其实在教会的历史中,很早以来便相信这端道理,早在教会的礼仪生活庆祝圣母蒙召升天。

有关圣母升天的历史资料不多,而且圣经也没有直接记载圣母升天的事实。

不过,今天的读经或多或少能帮助我们明白圣母肉身灵魂被提升天的意义。那么让我们根据教会的安排,默想今天的读经,发掘圣母升天的道理。

读经一:女人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颗星的荣冠。按圣经学家的解释,这里提到的女人是圣母玛利亚。因此,身披……是说她为天主的慈颜所光照、所特爱的女人。太阳、月亮和星辰都是她的装饰品,来形容她美丽、高贵、圣洁。从礼仪的角度而言,我们不排除这节经文是对圣母灵魂肉身己经进入荣福境界的表达。

这也是我们日后要进入的境界,正如今天的礼仪经文所祈祷的:

天主之母童贞玛利亚,今日蒙召升天,是你教会要达到圆满境界的开始和预像,也是你子民在人生旅途中,充满确切希望和安慰的凭证。

上主,我们恭领了救恩的圣事,恳切求你,因蒙召升天、荣福童贞玛利亚的代祷,引领我们迈向复活的光荣。

读经二:死亡由一个而来,那就是亚当。根据保禄的思想,死亡是由罪恶而来的,死亡是原罪的结果。圣母没有原罪,也没有本罪。既然天主有能力保护她没有原罪,那么天主一定有能力使她肉身与灵魂一同升天,或者说,即使她经过死亡而不腐朽荣升天国,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天主曾使哈诺客、厄里亚直接升天,难道不使他圣子的母亲的灵魂肉身一同升天吗?

若望、达玛苏这样说:圣母在分娩时既保持了童贞不受损伤,那么,死后也理当保存她的肉身不受腐朽。

传说:圣多默因迟到而赶不上参加圣母的葬礼,当他匆忙抵达时,却竟见到了圣母被天使提升上天堂的奇景,他恳求圣母给他一个标记,圣母向他扔下了腰带。暗示空石棺墓载满了美丽的鲜花,表示基督愿意让他母亲得到最大的光荣,而不容她的肉身留在尘世。

正如颂谢词所说的:“你不願意聖母的身體,在墳墓中腐朽,因為你的聖子、一切生命的創造者,曾奇妙地由她取得肉軀而誕生。

这表示基督带来救恩的果实已在圣母身上得以实现,圣母也分享了由基督带来的救恩和救赎。

福音记载圣母探访表姐时,是怀着耶稣去的。她像旧约时代的约柜,是天主临在的标记,天主常祝福存放约柜的家庭。圣母就是新约的约柜,结约之柜、是第一个圣体柜。因着圣母,依家得到了天主的祝福。

教训:集:仰慕天乡、向往天主。天主把圣母接到天上去了,是要我们成为另一个圣母玛利亚,心怀基督,把耶稣带给人家,伸出双手去服侍我们周遭的兄弟姐妹,让人在我们身上看出玛利亚的影子。

Leave a comment »

等待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18:6-9

1232-38

论文等待的经历.....等得好辛苦、好心痛。

这次等待带出了今日读经的主题:等待。

读经一:读经让我们看到了犹太人等待着离开埃及。智慧篇的作者提到以色列人在离开埃及的那个时刻做好的准备:「你的子民所期待的,就是义人的救援,和仇人的灭亡。」

犹太人等待天主的介入,等待天主的救援。天主给他们时间,意思是说让他们等待天主的到来。

第二篇读经给我们谈了信德,信德也是等待的一个方面。

信德实在是我们整个基督信仰生活的基础。没有信德,就没有希望。没有信德,就没有爱德,就不能在爱中顺从天主的愿望。

早在旧约圣经中天主就从亚巴郎开始教育祂的子民要有信德。亚巴郎有完美的信德,这个信德促使他完全顺从天主。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因着信德,亚巴郎一蒙召选,就听命、往他将要承受为产业的地方去了:他出走时,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福音中耶稣强调等待的必要。在这个段落中,他讲了仆人等待主人归来的比喻。

主人出了门,他要回来,但是不知道他回来的确切时辰。因此仆人们该当束起腰,点着灯等待,当主人回来的时候立刻给他开门,让主人看到他们在等待着他。

另一方面,在回答伯多禄的问题时,耶稣指出了等待主人的一种情况:谁不等待主人的归来,心想他会很迟来到,就任意行使各种的自由,在多样事上滥用职权。一个管家心里说:"我的主人必然迟来",于是开始拷打其它仆婢,吃喝醉酒。在不等待主人的时候,一切过火的行为都做得出。

对基督徒的生活而言,做好准备是基本的态度:因为我们等待着基督。不是说准备好为了上路,为了去旅行,做好准备是为等待一个人,所等待的就是上主。

但是,如果我们忘记对天主的这一等待,那么,我们就会偏离生活的方向,寻求其它的满足,其它的乐趣,四处奔忙,我们的存在便失去了方向。

谁若竭尽全力朝这个方向走,就没理由担心上主何时回来:他在等待着上主,为能喜悦地迎接祂。

我们请求天主赐予常准备祂回来时迎接祂的恩宠。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死亡的时刻肯定会发生。我们决不能让自己处在天主的恩宠之外,处在招致天主对我们进行公义判决的处境。

 

Leave a comment »

好书分享

 

前段时间在基督教的书店发现了几本书。

昨天终于买了回来。这些的确是教会目前难得的好书,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人名的翻译不是非常理相,与咱们教会传统的翻译有一定的差距。

尼西亚前期文集:依来内、希伯律斯《宗徒传承》和西彼廉的作品。

亚历山大学派选集:格来孟和奥利振的作品。

 

教会早期文献选集

东方文集:Gregory of Nyssa, Dionysius, John of Damascus

拉丁教会文集:安波罗削,奥利振和额我略

Comments (2) »

奉香和摇铃

举扬圣体对血时,可以同时使用提炉和振铃吗?

 

《罗马弥撒经书总论》150号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即将祝圣圣体前,辅礼人员斟酌情形,可摇铃提示信友。依照各地习俗,在显示圣体圣血时也可同样摇铃。

若行奉香礼,在主祭祝圣圣体圣血后,向会众显示时,由一位辅礼人员向圣体圣血奉香。”

由于弥撒经书总论清楚地许可这两种可能性,因此,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两者都可以使用。不过,它们的作用不同,振、摇铃主要是提醒教友,奉香是尊敬圣体奥迹的方法。所以,同时使用奉香和摇铃是不会冲突的

Leave a comment »

Missale ROmanum 2008

这是我最近收到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月初,与数位好友相聚广州起探讨教会的生活;返温时途经厦门与分别多年的意大利朋友Paolo见面。原来,我只是请他代购,但相见时,他坚持这是分别多年后的礼物,于是,我安慰自己说:施比受更有福!

这是2008最新版的弥撒经书的修订版本。乍看之下,不难发现:

1、在弥撒礼成时,在保留原有的结束语外,即弥撒礼成,感谢天主。还增加了另外的三式:

    1、弥撒礼成,去传扬基督的福音!Ite, ad Evangelium Domini annuntiandum.

    2 、平安地去吧,用你的生活光荣、赞颂天主。Ite in pace, glorificando viva vestra Dominum.

    3、平安地去吧, Ite in pace.

2、目录中一目了然,主基督受洗节位于圣诞节。这或多或少可以纠正主基督受洗节就是常年期第一主日的说法。这与教会官方文件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圣诞期从圣诞节第一晚祷开始

直到主显节或一月六日后的主日止常年期从一月六日主日后的星期一开始直到圣灰瞻礼前的星期二为止;又从圣神降临节后的星期一开始到将临期第一主日前的第一晚祷为止。(教会礼仪年及年历总论33,44)。

Comments (2) »

当圣祭礼仪眨眼而过时

 

尽管孩子们不能完全明白感恩经的意义,但是,教会教导我们,当我们跪下来时,那是最神圣的时刻,应避免分心把注意力集中在祭台与主礼身上。十多年过去,我十分伤心的是,失去了感恩经的隆重和神圣性。在一个小时的弥撒中,读经和讲道就花了半个小时,而从信友祷词到圣三大阿门,在大部分的堂区只用六分钟。在一些堂区,弥撒后的通知更长。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使眨眼即过的感恩经缓慢下来呢?

 

我们的读者问了一个颇为重要的牧灵问题。在举行弥撒时,弥撒时间的比例经常失去平衡,这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在最神圣的刻过于草率。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现有的弥撒结构,从光荣颂、三篇读经、讲道、信经和信友祷词,必然地使弥撒的第一部分占据了大量的时间。

不过,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圣犹斯定向罗马当局解释弥撒说,时间越多,读经和讲道越长。他对弥撒第二部分的记载相对就比较简单,可能是由于当时教会面临迫害。

因此,问题不在于平衡弥撒的每一个部分,而是给予感恩礼仪应有的重视。因此,按节庆日礼仪的安排,我相信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现有的礼仪选择使用音乐和仪式的空间较大,这种选择可以避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圣道礼仪上。

我简单扼要地提出几个要点。这些要点有助于增加教友的注意力和对感恩礼仪圣祭礼仪的神圣感。
1
、应避免使用第二式感恩经。虽然不禁止在庆日使用第二式感恩经,但是,弥撒经书中的第二式感恩经基本上是为平日弥撒的。主日使用第二式感恩经一定使人感到弥撒做得很匆忙。

.
2
、使用更多的音乐。歌唱所有或弥撒的常用部分,如:颂谢词、圣、圣、圣、祝圣体、血、信德的奥迹、圣三颂以及大阿们、天主经、天主的羔羊等,这可增加隆重的气氛和突出圣祭礼仪的重要。

3、使用提炉和蜡烛。大节日可以使用这些来增加神圣的气氛。即使在平常的主日,进堂、福音和奉献不使用提炉,但在念感恩经时,依旧可以使用蜡烛。虽然,使用蜡烛不会延长弥撒的时间,但是增加神圣感以及把教友的注意力集中在礼仪行动上的一种方法。

4、司铎应尽力克服机械式的祈祷,这种例行公事的做法进入礼仪,反而应使每台的弥撒成为真正与天主相遇的机会。教宗庇护十一世(1922-1939)告诉一个新神父说,他不希望他第一台弥撒是他生命中最不热心的一台弥撒。教宗不是鼓励司铎们例行公事,而是挑战年轻的司铎要更热切地举行无价之宝感恩圣事!

 

Leave a comment »

投影仪或显示屏

投影仪或显示屏

目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很多堂区都使用投影仪投射歌曲,并附有不同图案的幻灯片。那么,教会对于这种做法有什么样的规定和原则,特别是在弥撒中使用投射的图片呢?

 

由于,使用录像或投影仪是现代化的产物,且很稀少,因此,教会目前几乎没有特别法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不过,美国主教团关于教会艺术、建筑的文件《建造活石》或许有些帮助。

143#: 教堂内的艺术不仅仅是美观或比普通的更好,教堂不是供艺术品的博物馆,不过真正的艺术品可放置在教堂内。因为这些艺术品提高了礼仪的气氛、提高虔诚并有助于默观。

真正艺术的要求

146#:真正的艺术与教会的祈祷是一致的,因为,这些圣艺是超自界的记号和标记以及天主临在的表达。由于个人品位的不同,因此,堂区的委员会应把握质量和合适的原则,评估敬礼的圣艺术。

148#:为礼仪是否合适,是为教堂选择圣艺的另一个原则。这种合适度应表达礼仪所举行的奥迹、敬畏以及尊敬,而不是混乱礼仪的行动,因为其本身具有自己的节奏、结构和动作。

163#:同样,圣艺,包括现代化的媒体,如录象以及其他的电子产品,为恭敬天主也可以是合适的。基于其他圣艺合适的同样原则,现化高科技的产品也可以指向天主,尽管其形式、颜色、质感、份量不及传统的艺术品。

可见,163#清楚地对使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的可能性留有余地。尽管没有说明是否属于同一的情况,但可以使用这些工具。

我个人认为,在礼仪中使用幻灯片或录像不是一个合法的选择。不用说一张五顔六色的图片会使人分心,就是一张图片也会使人分心,即参与礼仪时的注意力分散到图片。

因此,我相信上面引用的148#,强调礼仪的艺术不能打乱礼仪行动本身的结构、节奏和动作,特别是指这种情况。

 

那么越来越多的堂区在弥撒中,使用投影仪投射读经、祈祷文和歌曲。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会帮助教友更好地明白弥撒的意义。相反地,这样做法,必然地使教友们对弥撒带为人为的分心。

我个人认为,适当地使用它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歌曲和弥撒歌唱的部分。在这种意义上讲,投影仪就好象中世纪时代特大的歌本。这些歌本上有弥撒与日课的音符,为使所人的可以看见,这些歌本放在唱经中央的位置。

但我不赞成投射祈祷经文、读经和其他宣读文本,因为,这些经文是听的,而不是读的、不是看的。
我同意我们的读者过多地使用投影仪会导致分心。例如:投射感恩经时一定会把教友的注意力从祭台转向屏幕。

至于,其位置更应注意,而且一定要记住,它们不是必需的,而是辅助设施。如果教堂的结构没有合适的地方,不允许它,那么,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法,更好不同使用投影仪。

屏幕尽可能不要在至圣所内,而且一定不可以置于祭台之后。

总之,我认为这些若有助于礼仪的参与,不妨使用之。不过,它们仅是工具而已,礼仪的庆祝决不能它们受到影响或限制。

 

Comments (2) »

圣召危机

 

至圣圣父,我是来自澳洲的安东尼。虽然,今晚在这里的神父很多,但是,我们知道,在神学院里学生并不多,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在不同的国家,圣召的下降急剧的下降,是可以预见的。那么,什么的措施是培育圣召最有效的方法呢?我们怎么样安排我们有意义、美好的生活,以吸引当今的青年呢?

说真的,你再次触及我们时代最大和最痛苦的问题,即缺乏圣召。因此,地方教会处在干枯的危险之中,好象缺乏了生命的圣言,缺乏圣体圣体和其他圣事的临在一样。

那么该怎么做呢?把这事交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把司祭职基督的圣事,由基督亲自召叫的沦为一般的职业,一件有时间限制的工作,其余的时间属于自己的,如同其他轻易可找到的职业的危险是大的。但是,这是一种诱惑,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这使我想起以色列的国王,撒乌耳的故事。他在与培肋舍特交战之前,等待撒慕耳前来向天主献祭。但当撒慕耳没有来时,他自己就向天主献祭,尽管他不是司祭(参阅撒上13),他以为这样就解决了问题,当然没有。因为,他处置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他几乎把自己当成天主,所以,他没有以天主的愿意为重。我们也一样,若我们看待我们的圣召只象其他的职业一样,抛弃其神圣性,以及忘记圣召是来自天主的召叫,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作为,我们将无济于事。所以,正如基督邀请我们的一样,我们必须向天主祈祷、敲门、敲天主的心门,好使天主赐给我们圣召。怀着信心、耐心和决心祈祷,因为天主不会对一个持之以恒、信赖他的祈祷者关闭自己的心门。

依我看,鼓励教友有这种谦卑、这种信赖、这样的勇气持之以恒地为圣召祈祷,敲天主的心门,好使天主把司铎赐给我们,这是重要的。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三点。第一、就是我们每个司铎要活出令人心悦诚服的司铎职,以致青年人说,这是真正的圣召,我也可以过这样的生活。我想我们之所以成为司铎是因为我们看到好司铎的榜样,看到天主的爱火在他内燃烧。愿我们能成为有圣德的司铎!

第二、我们必须邀请教友为圣召开始祈祷,谦卑地、怀着诚心和信赖之情向天主祈祷。第三、若我们觉到天主召叫某些青年,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勇气告诉他们。因为,打开心门、回应天主的召叫,他人的鼓励以及帮助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帮助他们找到一个生活的环境。今日的世界可谓每况愈下,以致不再培育司铎圣召,所以,青年人需要一个有信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信德的美好一定表露无遗;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看到生活的一种模式。因此,帮助他们找到堂区或堂区的团体和组织,或其他团体,使他们活在信德和天主爱的环境中,好使他们向天主开放,这样圣召便会随之而来。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为我们现在所有的修士们、司铎们感谢天主。让我们一起祈祷,天主一定会帮助我们。

 

Leave a comment »

庆祝、生活,并时常默想圣体的奥迹

 

圣父,我是来自亚洲日本的阿苏诗。您今年钦定司铎年的司铎模范亚尔斯本堂,意味着那是存在和圣体奥迹的中心。在我的心目中,圣若望维也纳是赤贫的标记,也是热爱天主的模范。我们如何活出司铎职务的这个基本的幅度,而不会误入今日世界不受欢迎的神职主义呢?

 

问题在于如何生活在圣体圣体内,以圣体圣事为中心,而不失去个人的热心虔敬的生活,不失去对他人的生活漠不关心。我们深知神职主义数世纪已成为司铎们的诱惑,今天也是如此。因此,找到活在圣体圣事内的真正方法更为重要。圣体圣事对今日的世界决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向世界的需要开放。我们应该意识到圣体圣事奥迹的事实,就是天主伟大的爱。他出走自己,如斐理伯书信所说的,他离开了自己的光荣,他出来并下降,成为我们中间的一份子,并死于十字架(参阅斐25-11)。他离开、舍弃自己与我们同在,天主这种爱的冒险临在于圣体圣事中。这伟大的行动、爱的大冒险是天主把自己交给我们,是天主的谦卑。

在这个意义上,圣体圣事是进入天主内的方法。圣奥思定在《天主之城卷十》中说:基督徒们的祭献、牺牲因着在基督内的共融,借着基督之爱而合一。(原文为Hoc est sacrificium Christianorum: multi unum corpus in Christo, 即这是基督徒的祭献:在基督内,许多肢体成了一个身体)。真正的牺牲就在于走出自我,在于允许我们自己被拉入一个饼和一个身体的共融,由此,进入天主爱的大冒险。因此,我们应该庆祝、生活,并时常默想圣体的奥迹,进入使我们在基督内成为一个身体的圣体圣事。所以,圣体圣事本身就是一个爱的行动,激励我们关爱他人。在教会的奥体内,基督的祭献是所有人共融的标记。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方式领受、理解圣体圣事,这与神职主义完全相反。

让我们回想一下德肋撒修女。她的确是本世纪、这个时代的一个杰出的榜样,爱德的榜样。她走向最边缘的人、最穷苦的人和垂死的人,并舍弃一切,只爱穷人和边缘的人。可是德肋撒修女给我们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步入她后尘的团体总是以朝拜圣体作为修会服务他人的第一个条件。没有天主的爱的经验,意识到自己福传的使命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度自我舍弃的生活,只有把她们放入天主的自我舍弃中,在天主的冒险中,在天主的谦卑中,今天才能实现如此伟大的爱,才能对所有的人开放。因此,我想说,以圣体圣事的原本意及其真正的深度,活在圣体圣事内,是一所生活的学校,是抵制神职主义诱惑的最有效的法。

Leave a comment »

独身是信德的一个伟大标记

 

周道明编译

 

圣父,我是来自欧洲、斯洛伐克的卡罗米开斯机。我在俄罗斯做传教士/传教。每当我举行弥撒圣祭时,我找到自己的身份以及我职务的根基和力量。十字架的祭献向我揭示了,善牧为自己的羊群,为每只羊完全舍弃了自己;并且当我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圣血”,为我们而掰开,为我们而倾流时,我明白了在司铎圣秩中自愿许下的独身、服从愿的美。
尽管有困难,独身对于我而言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凝视、默观基督。但是,当我得知对这个礼物的很多世俗化的评价时,我很困惑。圣父,因此,我谦卑地恳求您,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教会独身制度意义的反省以及独身制度的深度。
你的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你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独身最根本的问题;二、独身在现今时代的困难。
第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就好象每日弥撒圣祭真正是我们生活的中心一样。这里的关键是祝圣的话:“这里我的圣体,这里我的血”。因为,我们以基督元首之名(in persona Christi)举行圣事。基督允许我们使用他的名义/他的我(use his "I")——我们以基督的我the "I" of Christ)讲话“他使我们进入他内”并允许我们与自己合而为一,他以自己的“我”使我们合而为一(with his "I")。因此,通过这个行动,他使我们进入他自己内,以便使我们的“我”成为他自己的,实现其司祭职的恒久性和一致性。基督是真正、唯一的大司祭,且临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他使我们进入他内,也因此,他临在于司铎所做的牧灵工作中。这意思是说我们被拉进基督内:这种合一在祝圣的话中体现了出来。此外,“我赦你”——因为没有人能赦免罪过——而是基督的“我”,天主的“我”能赦免罪过。他的“我”与我们的“我”的统一,表示我们被拉进已复活的那位的本体内。我们在迈向圆满复活的生命,正如耶稣在玛窦二十二章对撒杜塞人所说的:那是一种新生命,这种新生命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婚姻(2223-32)。

我们要不断地以基督与我们合一的“我”充满自己,并迈向永恒的天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独身是预尝天国的生活。我们超越这个时代,并带领我们的时代迈向永恒的国度,迈向基督的新天新地,迈向新而真的生命。因此,独身是因基督的恩宠成为可能的一种预尝,他带我们进入复活的境界。他不断地邀请我们超越自己、这个时代,迈向将来。
这里,我们涉及到极为重要的一点。今日世界的基督宗教最大的问题是,不再思考将来,以为现世已足够。我仅想有这个世界就够了,仅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已足矣!。因此,我们关闭了我们存在的尊贵之门,独身作为将来生活的一种预尝,的确是打开这些大门,使世界变得更大,显示由我们今日已开始的将来的事实。这样,生活是信仰的一种见证。我们确信天主就是天主,确信天主进入我的生活,确信我的生命应扎根在基督的身上,建基于将来的生命。
我们也知道世俗对独身的批判。为这个无知的世界而言,独身的确是奇耻大辱,因为,独身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主存在的事实。因着独身末世生活的幅度,永恒的天主进入我们这个进代。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独身长期的批判使人吃惊,因为,不结婚往往更时髦。不过,不结婚完全不同于独身,因为不结婚是基于为自己而活的想法,不愿意接受决定性的关系,使自己享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时刻可以决定要做什么。因此,这是对关系和确定的否定,仅为自己而生活。独身则截然不同,独身是一个决定性的“是”,是让自己由天主安排,把自己交在天主手中,进入他的“我”( into his "I")。所以,独身是信任和忠实的行动,也是肯定婚姻价值的一个行动,这就是“不”的反面。那种自由自在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进入婚姻的关系。事实上,独身的“是”暗含并肯定婚姻决定性的“是”。


婚姻生活是圣经的形式,是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形式,是教会文化的基础,也是世界古老的文化。若这种文化一旦消失,那么,文化的根基也就随之毁灭。所以,独身肯定婚姻的“是,”并以“是”指向将来的天国,所以我们愿意向前迈进,并使这信仰的“耻辱”放置于全能的天主手中。我们也知道,第二个耻辱世界不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不足,是我们的罪过。这抹黑了独身的价值,这使得人们问、想:“但是他们不是真正地信赖天主而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忠于独身的司铎非常之多。事实上,批判独身显示独身是一个信德的伟大标记,是天主临在在这个世界的标记。让我们向天主祈祷,求天主帮助我们战胜罪恶,使我们的信任、我们生活的力量、完全信赖天主和耶稣基督的“信仰的耻辱”,更为明显。

Leave a comment »

司铎是充满基督热忱的人

 

教宗在司铎年闭幕时,给提问者作了精采的答复。这是第一部分。

 

司铎不是仅仅做一件工作而已,他是充满基督热忱的人

至圣圣父,我是来自巴西的若瑟神父。我们这里的神父都是直接负责堂区,不但一个,而且很多个堂区。我们愿意满足这个非常不同,不全是基督徒的社会,但是我们意识到我们光做不够(our "doing" is not enough),那么,我们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呢?

亲爱的神父,首先,我愿意表达我的喜乐,因为聚在这里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神父。我也因我们的圣召以及任劳任怨,全身心侍奉天主而欢欣。

关于你的问题,我也意识到在今天做本堂神父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在古老的天主教国家,堂区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本堂神父认识每一个教友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所以,正如你所说的,我们真的要问自己,我们该如何向前走!

虽然如此,但是我首先愿意说,世界各地有不计其数的本堂神父全心致力于福传。对于这些神父们,我该说非常感谢他们。我已经说了本堂神父不可能做教友们所期望的所有的工作、事情或许是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难度,以及趋于多样化、更复杂的社会。因此,依我看来,教友不应该看神父仅是做一份工作,数小时的工作,为自己而活,这是重要的。司铎是怀有基督心情的人,具有基督爱火的人。

若教友看到本堂神父是充满天主喜乐的人,他们也就能理解他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做任何的事情;他们也会接受他的有限,不足之处,而且会帮助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的是:教友们希望看到,本堂神父应感觉到自己是由天主所召,并充满天主之爱的司铎。若如此,教友们能理解、明白本堂神父的有限,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司铎生活中有三个重心,这三件事情是我们之所以成为司铎的支柱:一、圣体圣事:要使圣体临在此时此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为更多的教友举行主日弥撒,并尽力使圣体圣事成为天主对世人一个有形可见的行动。二、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个人的对话和讲道,传扬福音。三、爱,即基督之爱。与受苦的人、弱小者、孩子、残障人士以及边缘人站在一起,给予他们基督善牧的爱。

但最为重要的是个人与基督的关系。在十一月四日的日课中,我们念到有关圣嘉禄、鲍荣茂主教非常优美的经文。他是一位完全忘我的牧者。他对我们所有的司铎说:“不要忽略你自己的本分:如果你忽略了自己,你就不能给予他人,你应给予的东西。因此,你该有为自己的时间”,即与基督的关系。个人与基督的对话是牧灵工作最基本的根基,这是为他人服务的先决条件。祈祷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那是司铎的“职业”。司铎也是那些不知道如何祈祷以及没有时间祈祷教友的代祷人。个人祈祷,尤其日课,为我们自己的灵修以及所有行动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最后,承认我们的有限,怀着谦卑之情开放自己。让我们回想一下马尔谷第六章的情形。当时门徒都“透支”了,因为他们想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主对他们说,来到荒野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参阅

631)。这也是工作,我认为,这是牧灵工作,去发现和拥有谦卑和勇气去休息。因此,我想那种为主的热情,为主的爱,显示了我们牧灵工作中的轻重缓急、我们的抉择,并帮助我们找到方法。天主一定会帮助我们。

 

 

Leave a comment »

执事典礼之反省

执事典礼之反省

 

 

上星期六,本教区的四位修士在上海依纳爵主教座堂领受了圣秩圣事。邢主教主持了祝圣典礼,礼仪长达两个多小时。

礼仪中有几个细节令人深思:

虽然,我们相信人间没有完美的礼仪,但是礼仪安排者应该尽量避免把世俗化的仪式带入礼仪。

1、平安礼

在六月十九日礼仪中,十位执事也接受了九十多位司铎的平安礼。显然,这不是礼仪所要求的;非常可能,这是世俗化,讲究排场的表现。

礼规的要求就是新执事接受辅礼执事——礼仪中协助主教的执事——的平安礼,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平安礼,表达他们接受了同一的职务,服务祭台。

在司铎的祝圣典礼中,新司铎只接受司铎的平安礼,表示欢迎他们加入司铎团。同样,在祝圣主教的典礼中,新主教只接受主教们的平安礼。

 

2、致答谢词

虽然,本人在国外参加不同的执事祝圣典礼,在这些祝圣执事的典礼中,在主教降福之前,都有新执事致答谢词,感谢天主、主教、父母等。但是礼书中没有提及所谓的致答谢词。最近本人通过网络看了由教宗主持的祝圣执事典礼,在教宗主持的祝圣典礼中,也没有这一部分。

 

礼仪的安排者不是创造、发明一些新的仪式加入礼仪。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使礼仪变得更好,反而破坏礼仪原有的意义。

Comments (2) »

青年主保

 

很久没写博文了,借庆祝耶稣会的这位圣人,简单扼要介绍一下这位非常出色的圣人,尽管‘英年早逝’。他仅活了二十三年,但他却成了公教青年的模范及主保。

 
                                                                    

 

他于1568年生于意大利一个贵族的家庭。其父希望他成为一名军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但他没有成为军人,却成了耶稣会士。

他自幼便养成每天念早晚日课的习惯,一心向往纯洁的生活。九岁时,他看到当时淫逸奢侈的生活,非常痛恨,便在圣母像前,发了终身守贞愿。为了严守贞洁,用苦鞭抽打自己。生活中,也处处严格自己,非礼勿视、勿言。十岁时,从嘉禄、鲍荣茂主教手中领受圣体。十一岁时,其父希望他多多接触社会,多见些世面,将来可以继承他的事业。恰巧他那时生了一场重病,便经此为借口,天天躲在家里,念经祈祷,阅读圣人传记等。当他读到一本有关耶稣会士在印度传教的事迹时,他渴望步入他们的后尘。虽然,母亲同意赞成他的想法,但父亲强烈反对。由于他意志十分坚决,父亲终于允许了。158511月二十五日进入耶稣会。一段时间后,他在拉特朗大殿领了小品,继续学习为将来圣神父做准备,并梦想做一位传教士及殉道者。

他的愿望很快实现了。1591年,罗马发生大瘟疫,死者不计其数。当时,耶稣会办了一所临时医院,类思在医院里帮忙,服侍病人,结果染上了疫病。同年的六月二十一日,他眼睛注视着苦像,口里重复着耶稣的圣名,便离开了人世。

1726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他被教宗本笃十三世宣布为圣人,并被立为青年学生主保。1926年,被教宗庇护十一世宣称为青年主保。

 

今天礼仪指出圣人生活的三个特征:

 

纯洁和补赎的生活

集祷经这样说:天主。。。使圣类思善度纯洁和补赎的生活。。。。

虽然,圣人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领洗的誓愿。不但如此,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在在入会之前,就守斋、克苦、通宵祈祷等;入会之后更是如此,他不顾睡眠和吃饭,只顾祈祷默想。

 

热爱天主,泛爱众人

他不但在圣堂内热爱天主,而且在吃饭及娱乐的时候。对天主的热爱激励他服待病人,有需要的人,穷人和弱小卑微的人,尽管他出身于贵族家庭。

 

洁净身心、穿上礼服领受圣体

献礼经祈祷说:穿上圣洁的礼服,以纯洁的心灵参与圣体圣事。领圣体后经则如此祈祷说:上主,我们获得了天使之粮的滋养。。。

他预知自己的死期临近,便领领了临终圣体,作为迈向圣城的食粮。

 

让我们纪念圣人时,也让我们效法他的德表!

 

圣类思,为我等祈!

 
 
 
 

Leave a comment »

蓝色的礼仪祭服


1
2007年,教宗访问奥地利时,他穿蓝色的祭披,蓝色的领带以及蓝色的礼冠。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圣母的节庆日可以使用蓝色的祭服呢?

2、在我自己的堂区参与圣母献耶稣于圣殿节的弥撒时,我看见本堂神父十分自豪地使用堂区送给他作为礼物的蓝色领带。在我们的地区,该庆日被认为是圣母的节庆日,所以使用蓝色。但据我所知,蓝色在我们的教区虽可以接受,但不是完全允许的。另一方面,执事没有匹配的领带,所以他用了白领带。请问可以接受神父和执事使用不同的颜色吗?如何处理这种“冲突”?

由于这两个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尝试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一并予以答复。

蓝色不是标准的礼仪颜色之一,仅有某种特权才可以使用。我们所谓的蓝色就是那些由天蓝的布而做成的。带有蓝色的图形或饰边的白色祭服不受此限。

使用蓝色祭服的特权在拉丁礼中有两种。一种就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圣母朝圣地,教宗本笃十六在奥地利出名的圣母敬礼中心的弥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至于,长期或在某些大的节庆日使用这祭服,取决于颁赐特权的批文。

第两种特权是给整个国家的。例如,西班牙所有的教区,在圣母无原罪的节日可以使用蓝色的祭服。这种特权也可延伸至由西班牙国王统治的国家。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蓝色可能不可以作为礼仪蓝色使用,即使在圣母大的节庆日。

关于在比利时使用蓝色的祭服,我并不知道该国是否有此特权,尽管那是可能的,因为佛兰德斯曾一度由西班牙国王斐理伯两世统治。


由于蓝色祭服不是十分普遍,即使是允许的,一个堂区只有一套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说的是,执事穿白色的祭服是可以的。这种情况类似于仅主礼穿该节庆日或该节期的颜色,共祭的司铎则使用白色的领带和祭披的例子。

我们所说的是指拉丁礼。在东方教会中,圣母的节庆日使用蓝色祭服是相当普遍的,尤其在拜占庭传统中。

 

Comments (1) »

读福音时的蜡烛

复活期内,主日读福音时,如果有复活蜡烛,辅礼人员是不是不需要把蜡烛抱到读经台?

 

原则上,没有这样的‘豁免’, 除了复活前夕外。在复活前夕晚间的礼仪中,复活蜡本身足够说明,尊敬福音就是尊敬复活的主。礼书规定该晚不用福音蜡烛,暗示在其他隆重的庆典中应使用蜡烛。虽然,我们知道使用蜡烛如同献香一样受到推崇,但不是弥撒庆典中必要的元素,所以是可以省略的。

在复活期其他的日子,复活蜡烛和其他伴随福音的标记具有不同的价值。

复活蜡烛象征复活的基督。虽然,她经常被置于靠近读经台处,但这不是唯一的可能性。她也可以放在至圣所的中央或祭台旁。因此,复活蜡烛不一定或主要地与福音有关联。

伴随福音的蜡烛是尊敬、强调福音在救恩历史中的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种方法。

正如梵二会议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指出的一样,这些礼仪性的尊敬,即对福音的尊敬,和对圣体尊敬是平行的,因为圣体也由蜡烛和献香伴同。虽然,这是强调基督特别、真实性地临在在宣读的圣言礼仪中,但没有损害基督本体性地临在在圣体圣事中独有的特性。

 

Leave a comment »

复活期内的圣水以及塑像

我希望您能帮我解答两个问题。

1、在我的堂区,复活期内,主日弥撒开始时,我们举行洒圣水礼,我们用的水就是在复活前夕礼仪中祝圣的圣水。在洒圣水之前,主礼再次祝圣水。这是由于在弥撒经本中只有两式可供选择的经文,即常年期内及复活期内祝圣水的经文。请问没有其他选择了吗?尤其,允许在整个复活期内使用已在复活前夕礼仪中隆重祝圣圣水的经文?

2、许多堂区——不是我们的堂区——在复活期内把复活耶稣的塑像放在圣堂内显眼的地方。我也曾见过一些堂区,在复活期内保留圣体柜的装饰,以塑像取代保存圣体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复活蜡是复活期内主要的标记。难道使用塑像不会削弱复活蜡烛标记的价值以及把一些新的东西加入我们现有的礼仪传统中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礼规已假定不祝圣圣水的洒圣水礼——但仅限于复活主日弥撒。所以,教廷有关复活节庆祝的信这样说97#应以最隆重方式,庆祝复活节的弥撒。因此,使用复活前夕礼仪中祝圣的水取代忏悔礼是可取的,并在洒水时咏唱我看见有水,或其他具有洗礼特点的歌曲。圣堂入口处的圣水壶也应该注满同样的圣水

在其他的主日,礼规假定弥撒前的洒圣水礼所用水不是复活前夕礼仪中祝圣的水。因为,这个仪式称为祝圣和洒圣水,因此,可以想象这两个因素是需要的,复活主日是一个例外,由于复活节特殊的特征,。

在礼仪年其他的主日,过去洒圣水时,即使圣水已经准备好了,也不使用复活前夕礼仪中祝圣的水。所以,复活期五十内不使用这水是可能的。

同样,再次祝圣水也是不对的。复活前夕礼仪中祝圣的水是专门用在复活期内举行的圣洗圣事的。所以,就不用祝圣洗礼用水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同意你的说法,复活蜡烛是复活基督的礼仪中主要标记,但不排除其他热心敬礼的标记。

在复活期内放置耶稣复活的塑像,可以帮助提高奥迹的意识和敬礼。在某一种意义而言,这就好像圣诞马槽一样。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在提高敬礼的习俗,而不是以非礼仪的标记取代复活蜡烛。

因此,放置圣像以及地点要注意,是加强复活节的讯息,而不是模糊礼仪的主要标记。

 

Leave a comment »

靠近祭台旁的洗礼盆/池

 

在我的新堂区,我注意到洗礼盆/池和复活蜡都放在圣堂的中央,离祭台不远的地方。这在四旬期内可以吗?本堂神父说,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放洗礼盆。您认为如何?


尽管,我没有看到这个教堂真实的样子,但我可以给予一些建议。美国主教团有一个名为“建造活石”的文件。其中提到了洗礼池:

文件66#这样说:洗礼入门圣事中的第一件圣事,为举行此圣事需要一个显著的地方。进入教会是加入一个与耶稣基督相联的感恩祭团体。因为教会的入门礼式由圣洗圣事开始,并由领受圣体而完成,所以,洗礼盆/池及其位置要反映基督徒经由水洗到达祭台的一个旅程。洗礼盆及祭台的这种内在关系可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在建筑方面的统一及一致,使用天然或人工的灯光,或相同的木质图案,甚至类似的、相同的设计风格等。

67#: 在规划及设计教堂建筑时,洗礼盆/池和位置和设计以及所使用的材料,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习惯上,洗礼盆要么在教堂主体的一个特殊的地方,要么是一个独立的洗礼池。借着水的洗礼,信友进入基督内的生命。因此,洗礼盆/池为进入教堂的教友应是明显及方便的地方,而洗礼池的比例应视教堂建筑本身而定,并且应该容纳相当多的教友。实际大小,则取决于堂区的需要。


68#
:水是洗礼的主要标记与洗礼盆/池的焦点。借着水,教友死于罪恶并在基督内重生,获得新生命。在设计洗礼盆及洗礼地方的圣相时,堂区应考虑到传统的标记。这些标记对于设计洗礼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69#:下列的原则有助于洗礼盆/池的设计:

1、洗礼池应适合为成人和婴儿举行洗礼,这表示基督徒分享了同一个信仰,同一个洗礼。

2、洗礼池应可盛足够的水,可供成人和婴儿的洗礼。因为,教会的洗礼可能是浸水礼,也可能是注水礼。洗礼池能适合不同形式洗礼的习俗,应受到鼓励。

3、洗礼是整个教会的圣事,尤其是地方教会。因此,整个团体参与洗礼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洗礼的位置应考虑到整个团体如何积极地参与洗礼仪式。

5、由于圣洗和其他圣事及仪式的必然关系,堂区应为洗礼池选择一个视觉上能表达这种关系的地方。坚振和圣体完成由领洗开始的入门圣事,婚姻和圣秩是活洗礼开始的信仰生活的方式,基督徒的死亡则是基督内生命——在洗礼中开始的最后的旅程。修好圣事则要求教友不断归依并重宣洗礼的承诺。有些堂区在靠近教堂的入口处设计洗礼池,设计在靠近教堂的入口处或教友经常出入的地方以及与祭台同一的轴线可以在教友发展的信仰和生活内表达不同的圣事和感恩祭的重要性。

6、随着成人入门圣事的恢复并在复活节前夕达至高峰,因此,堂区要有私自的地方,供新领洗者更换衣服和白衣以及准备在圣体圣事中完成入门圣事。在有些地方,祭衣房旁可以充当这种作用。

文件的第66号是我们问题的关键所在。洗礼池应置于与圣体圣事有关系的地方,但是这种关系也应表达两个空间之间的明显区别,以便表达这个旅程是经过水的洗礼而到达祭台的。

正如我们的读者指出的一样,把洗礼池安排在至圣所内有一定的不利,因为复活蜡一年都放在那里。

我建议我们的读者应向自己的本堂神父说明这个文件。但是,最好不要徒手,应带上一些基于上述建议的、能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方法。

 

Leave a comment »

圣周四明供圣体

 

 在罗马深造回来的神父们告诉我说,在圣周四,罗马迁移圣体放回祭台时,使用圣体光并明供圣体,直到午夜。这可以吗?从我自己所知的来看,礼规是这样的:就是把圣体移到供爵内,然后放到圣体龕内,并把门关上。如果这是对的,那么,礼规说的午夜后没有隆重的朝拜圣体仪式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圣周四圣体放在圣体柜内朝拜,那么,怎么可以说隆重?午夜后要怎么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罗马住了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在圣周四使用圣体光。罗马之所以成为罗马,那是因为某个堂区或修会团体有各自的古老特权如此做;这是的有可能的;也可能是因为对礼仪法的无知,因为住在罗马本身不能使一个人更有知识和智慧。

因此,在这一个问题上,法律是非常清楚的。圣礼部关于复活节庆典的文件(circular letter on the Easter celebrations55号,说:“圣体应该放入圣体龕或供爵内,决不可以在圣体光内明供着”。

禁止午夜后的隆重朝拜是因为星期五开始了,而且礼仪的中心从圣体转向十字架。因此,在圣体放回圣柜内之前,所有团体的敬礼在午夜后应该停止,如圣时、日课以及团体的敬礼等。

不过,午夜后,教友们私下可以继续朝拜圣体直到圣周五的礼仪前。但团体的敬礼应在其他地方举行。

这就是为什么供圣体的地方不应该在至圣所范围内的原因之一。虽然,可以使用通常的圣体柜或在另一个特殊的地方,但也可以使用堂区特别的朝拜圣体小堂或小祭台。

Leave a comment »

四旬期中圣人的纪念日

 

 

就特定的节期内如何以正确的方式纪念圣人,在神学院中有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如四旬期。我想知道/请问您是否可以指出正确或至少建议性的方法,如果晨祷、诵读和弥撒是合并在一起的话?

 

在四旬期中,所有的纪念日,不管是必行还是自由的都被称为纪念日。不过,这些纪念日比在其他节期内更有局限性。无论如何,四旬期中的纪念日都是自由纪念,在四旬期外则是必行的纪念。

我们可以在《罗马弥撒经书总论》355#中找到:
a)  自十二月十七日至廿四日的將臨期平日、聖誕節八日慶期內、四旬期的平日(聖灰禮儀日與聖週例外):司祭應舉行本日的彌撒,但可念教會通用日曆所列本紀念日的「集禱經」,(聖灰禮儀日與聖週例外)。但在復活期的平日,則可全部採用紀念該聖人的經文。

b) 十二月十七日以前的將臨期平日、一月二日以後的聖誕期平日、復活期的平日:司祭可以選擇平日彌撒、或聖人彌撒,或所紀念的其中一位聖人的彌撒、或殉道錄Martyrologium所載本日聖人的彌撒。

 

因此,纪念一位圣人,如四旬期内耶路撒冷的济利禄三月十八日,仅使用专用的集祷经。其他的都是四旬期本日:读经、献礼经、颂谢词、领圣体后经和领主咏,并使用紫色的祭披而不是白的或红的如同其他圣人一样。

 

如果该位圣人属于节日或庆日等级的,例如:圣若瑟或圣帕特里克,在某些国家可能是节日或庆日。那么,就应该以规定的祭披颜色庆祝,包括光荣颂;在节日,包括信经。读经和日课都是圣人专用的。

在圣灰礼仪日和圣周及复活节八日庆期内,不纪念圣人。

关于日课,日课总论这样说:

237.遇上主日,庆日,节日,圣灰礼仪,圣周和复活节八日庆期内,就取消纪念日。
238.从十二月十七至甘四日,在圣诞后八天内及四旬期的平日,不得举
行必行的纪念日,连特殊日历的纪念日也不例外。若偶遇四旬期,则依随意纪念日之例而行。
239.在这些时期内,如要庆祝则以纪念的圣人:
a.在选读日课里,念了取自教
父作品的选读和的答唱咏以后,接念本圣人的选读及其答唱咏,以圣人的祷词结束;
b.此外,在赞美经及晚
课经里,念了结束祷词以后,可另加固有或公用的对经,及向圣人的祷词。

此后,特殊的节期有具体的原则:

247.通用日历的主日、节日以及主基督的庆日、四旬期平日和圣周、复活节和圣诞节以后的八日庆、十二月十七至廿十四日,在这些日子里,一切都是专用的,绝对不许更换经文,就是对经,圣诗,选读,答唱咏,祷词,以及往往连圣咏也在内。
252.虽然每人都应一心遵守四周已安排好的圣咏的整个循环,但为了心神或牧灵的益处,可以诵念别一天同一时辰日课的圣咏,来代替某一天所指定的圣咏。还有在其它偶遇的情况中,也可选择适宜的圣咏及其它部分,作为热心的诵读日课。

因此,如果晨祷和弥撒是合在一起的,那么,在所有的圣人纪念日中,诵读没有 变化。除了使用本日圣人的集祷经外,其余的一切应该是圣人本日的。

由上可知,除了保留四旬期专用的进堂对经外,可以改变当日的圣咏。不过,这要求谨慎和明智的判断以及具有礼仪素质相当好的团体,既理解、明白改变的原因又能驾轻就熟地找到日课。

Leave a comment »